白蚁作为社会性昆虫,其采食个体间依赖各种信息交流机制进行联系与协作,其中包括踪迹、警戒、食物信息、同伴识别和助食等。通常的联系信号为挥发性或半挥发性化学物质或者一定频谱和功率的机械振动波。其中踪迹信息素、蚁源烃类、警戒信息素、助食素和机械振动信号等都在白蚁采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白蚁采食过程中食物定向和食物品质信息的传达主要依靠腹板腺分泌的踪迹信息素,已发现有十二碳烯醇类、降碳倍半萜类和大环二萜类。蚁源的机械振动也在食物品质表达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食物品质的表达机制还不明确。白蚁采食协作的基础是同伴识别,蚁源烃类( C21 ~ C35) 是同伴识别的主要信息物质,采食个体分泌的助食素则可促成共同取食。警戒信息素传递白蚁采食的安全信息,通常为一些兵蚁源的萜类物质,但得到功能鉴定的结构还不多。近来研究还发现特殊的蚁源机械振动也可起到示警作用。已初步证实各种信息交流机制间存在交互作用,但交互作用的机理有待进一步解析。生物物理因素在白蚁采食行为中的作用值得更多重视。本文以白蚁的采食行为为线索,评述白蚁采食个体间信息交流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利用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白蚁表达食物品质信息有多种方式,常见为踪迹信息素调节和机械振动信号两类。工蚁发现食物后,沿最佳的采食路线释放踪迹信息素,引诱其他工蚁个体快速达到食物场,这时的踪迹信息素中包含食物的数量和品质等信息; 同时,工蚁个体还会以蚁体振动方式获悉和传达食物信息。依据食物信息,对蚁道中的踪迹信息素活性进行调节。白蚁分泌的其他物质,比如脂肪酸等,可与踪迹信息素结合以降低其活性,减少通过的工蚁数量,甚至废弃此蚁道; 与此相反,有些物质可使踪迹信息素不易降解而维持其活性。针对食物量以及环境的改变等,白蚁通过控制踪迹信息素的释放量来调节取食活动。
白蚁作为社会性昆虫,全世界有 3 000 多种,其采食行为中个体间的通讯方式主要以化学信号和机械振动信号为主,每种白蚁表现的形式不尽相同,具体的通讯方式人类所知依然甚少。针对某一种白蚁进行诱杀需要充分了解其取食个体间的交流机制,目前在国内外,利用白蚁踪迹信息素和助食素诱杀白蚁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对白蚁踪迹所表达的信息还缺少细致了解,完整破译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分析蚁源烃类的组成已经与分子标记检测一起,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白蚁检疫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在白蚁检疫方面的应用还不多。已经初步证实,白蚁体的机械振动信号能够表达与取食相关的信息,但对所传达的信息内容解析得还不够透彻。白蚁群体多活动在易传递振动信号的固态基质中,采食个体间的机械接触也较多,对内外源机械信号产生特定反应以适应环境可能是白蚁社会行为的重要内容。物理因子对于白蚁采食行为的影响应当引起重视。一般认为白蚁取食为被动停止,主动进退信号尚未得到证实,白蚁取食进退的信息机制也需要深入研究。